8月19日,由六盘水师范学院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和贵州大学物理学院联合组建的“活态非遗传承”社会实践团队,前往贵州省盘州市淤泥彝族乡,对岩博村以及淤泥艺胜民族民间旅游产品有限公司进行了实地调研。团队通过访谈彝族服饰非遗传承人、观摩彝族服饰手工制作工艺、走访彝族村民等方式,深入探究彝族服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工艺与传承现状,旨在探索“活态传承+多元宣传”的新路径。团队希望让彝族非遗文化既守住根脉,又能焕发新生,从而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
上午八点半,团队抵达岩博村第四组,对当地村民进行了入户访谈和问卷调查。通过深入交流,团队成员全面了解了村民的生活状况、他们对彝族服饰及传统文化的态度与传承意愿,以及当地非遗保护工作的现状。访谈得知,政府给予了彝族文化大力扶持,但传承仍面临严峻挑战,村中在家的人员以老年人为主,制作精美服饰已“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年轻人则为生计奔波,无暇深入学习复杂工艺。这些宝贵的一手资料,为团队研究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契合点提供了重要依据。



(访谈彝族村民 汤锡攀 供图)
下午两点,团队走访了淤泥艺胜民族民间旅游产品有限公司,参观了各类彝族服饰、刺绣、扎染、蜡染等产品,并深入了解了制作流程。公司创始人柳胜不仅是彝族刺绣传承人,还精通剪纸技艺。他大胆融合剪纸、彝绣、彝族历法等元素,创作出独具匠心的创新作品。访谈中,柳胜坦言公司专注于彝族服饰的制作与销售,但面临着手艺门槛高、年轻一代就业选择多元化、市场供需失衡以及传统文化吸引力下降等多重挑战。然而,这些困境并未磨灭他的决心,反而更加坚定了他传承与创新的决心。他坚信,唯有让传统文化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并加强线上线下宣传,满足现代审美与需求,才能为彝族文化真正注入新的活力。



(参观彝族服饰及其制作工艺 汤锡攀 供图)
此次访谈让团队深切感受到,彝族服饰制作工坊的设立不仅满足了当地人的就业需求,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凸显了非遗文化传承的紧迫性与重要性。在社会飞速发展的当下,尽管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有所减弱,但政府与社会各界仍在付出巨大努力。政府通过资金补贴、政策扶持和宣传推广予以支持;企业则通过生产彝族文化产品,提供就业岗位,促进经济发展。
基于调研,团队认为推动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推动“非遗+旅游”融合。在彝族村寨建设非遗体验馆,开设刺绣、剪纸体验课程,结合彝族火把节、服饰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吸引游客参与。二是拓展“线上线下”双渠道销售。利用电商平台销售非遗文创产品,并与景区、文创店建立线下合作。三是加强宣传与教育。鼓励学校开设非遗文化课程,电视台策划非遗故事节目,组织志愿者进社区进行宣传讲解。四是加大政策与资金支持。政府提供资金举办非遗文化活动,出台政策鼓励外出务工青年和大学生返乡参与非遗产业。五是鼓励企业参与。通过政策与市场机制,鼓励企业将非遗文化融入产品设计、生产与营销。六是加强人才培养。开设非遗技艺兴趣班,邀请传承人授课,培养新一代接班人。

(参观彝族服饰制作工艺流程 汤锡攀 供图)
非遗文化助推乡村振兴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项艰巨且长期的工程。但我们坚信,只要持之以恒,必定能实现非遗文化的有效传承与保护,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最终绽放出“非遗+乡兴”的绚丽之花。
此次实地调研让团队成员亲身感受到彝族服饰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其与彝族人民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也深切体会到当地人民对文化传承的热情与期盼。彝族服饰是文化的鲜活载体,一针一线都蕴藏着悠久的历史。实践中,团队共同探讨了彝族文化的现代化传承与宣传方式,实现了知识与经验的交融共享。尽管遇到了语言沟通、天气恶劣、文化差异等困难,但团队以坚韧不拔的精神迎难而上,成功克服了所有挑战,圆满完成了此次实践任务。
此次活动不仅提升了队员的实践能力,磨砺了意志,塑造了价值观,也彰显了六盘水师范学院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和贵州大学物理学院对非遗传承的深切关注,为彝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青春的活力。(供稿/胡余菲 编辑校对/詹建红 审核/张毓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