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六盘水师范学院“青春追梦”实践团在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牂牁镇老王山与龙脊天路开启以“青春逐梦乡野”为主题的三下乡户外运动社会实践。他们用脚步丈量乡野,以专业赋能户外资源开发,探索“户外运动+乡村振兴”融合路径,为大山深处村落注入青春动能。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老王山山顶与户外运动爱好者合影
初遇乡野:在“行路难”里看见振兴潜力
“以前只听说山里路不好走,真走一趟才知道,这‘难走的路’里藏着宝贝。”实践团成员杨明莹的感慨,道出了团队初入老王山时的共同感受。老王山地处黔滇交界,主峰海拔2127米,山间步道串联着多个苗族村寨,却因缺乏系统规划,优质的山地资源始终“养在深闺”;龙脊天路藏在山间的一条盘旋的盘山公路、周围的石头层出不穷,是一条天然的骑行、徒步胜地,但配套设施短缺、宣传力度不足,让这份“独特”鲜为外人所知。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攀爬老王山
抵达首日,实践团便兵分两路,开启“资源普查行动”。在老王山,队员们沿着村民口中“最险的山道”徒步8公里,记录下12处适合开发为户外打卡点的景观,包括能俯瞰云海的“望乡台”、拥有百年古树的“古树坪”;在龙脊天路,团队走访了2个沿线村寨,与20余位村民交谈,梳理出“基础设施薄弱(如缺少休息驿站、指示牌)”“户外产品单一(仅停留在‘走一走’‘看一看’)”“村民参与度低”三大核心问题。
青春实践:用专业为乡野“定制”户外方案
“不是简单地修条路、立个牌,而是要让户外运动和乡村特色‘长在一起’。”这是实践团达成的共识。在老王山,团队聚焦“山地徒步+苗族文化”融合。针对原有步道陡峭、缺乏安全保障的问题,队员们联合当地村民,梳理出一条长度5公里的“安全徒步线”,沿途设置15块印有苗族图腾的指示牌,还在中途打造几个“休息小站”——由村民负责值守,提供饮水、休息服务。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攀爬老王山途中
在龙脊天路,团队则主打“骑行体验+户外露营”IP。考虑到龙脊天路弯道多、部分路段坡度大,队员们绘制了《龙脊天路安全骑行手册》,标注出7处观景台、3处补给点的位置,还特别设计了“亲子骑行线”“挑战骑行线”两条不同难度的路线,满足不同人群需求。
星火燎原:户外实践点燃乡村振兴新希望
7天的实践虽短,但留下的改变却在悄然发酵。在老王山上,两三百名等待日出的户外爱好者,被老王山上的风吹的搜搜发抖,我们的队员即兴发挥组织了一场户外蹦迪,让所有的户外爱好者身体热了起来。在龙脊天路,受短视频影响,同时也吸引了很多游客前往露营体验,不少民宿经营者也接待了很多来自外地的游客,增加了民俗经营者的收入,与此同时我们会进一步合作优化骑行路线。
图为实践团成员带动户外爱好者运动热身取暖
更让队员们感动的是,村民们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老王山的几位村民自发组建了“山地向导队”,接过队员们留下的GPS设备,负责日常维护步道、接待游客;龙脊天路的当地几位妇女则成立了“后勤服务队”,为骑行游客提供餐饮、住宿预订服务及饮水服务,还帮助前来的游客生火等等,让户外旅行更有“乡野味道”。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龙脊天路与采访当地村民
乡村振兴不是一句口号,这场“青春逐梦乡野”的实践,不仅让青年学子在乡野间收获了成长,更用专业与热情,让更多的人用脚步去丈量、用真心去耕耘。老王山的云海、龙脊天路奇观,见证了青春与乡野的相遇;而村民们脸上的笑容、日益红火的“户外经济”,则印证了这份相遇的价值。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牂牁村与村民委员会书记合影
未来,会有更多青年像他们一样,走进乡野、扎根基层,用知识赋能乡村,用行动激活希望。因为他们知道,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既需要政策的东风,更需要青春的力量注入,这样才能让乡野大地绽放更美的光彩。 (供稿/李云龙 杨学文 编辑校对/常丽娟 审核/张凌峰)